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明 高19.3、口径18.4、足径16.8厘米 196O年丁淑贞先生 捐赠 器呈筒形,直口,深腹,平底。器身青花绘人物纹并书七言绝句一首,“寒处客来茶当酒,竹炉汤沸火初红,寻常一样窗前月,终有香花便不同。”此器造型规整,稳重大方,胎体致密洁白,纹饰构图疏密得体,景物错落有致,青花色泽浓淡相宜,层次分明,人物形神俱佳,栩栩如生,为明末崇祯时期青花瓷的代表作。 (耿东升)
明 高2.3、口径14.5、足径1O.7厘米 1959年李华明先生 捐赠 直口,圆腹,浅圈足,器口包铜呈褐色。盘心绘穿花凤,内外壁皆饰缠枝莲花。器底面施白釉,中有青花“大明嘉靖年”双圈六字楷书款。该器釉面肥润光亮,青花料为西域的回青料,色泽浓翠艳丽,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。 (杨桂梅)
明 高4.2、口径20.7、足径11.9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侈口,圆腹,圈足。除器底外毕施黄釉,底面施白釉,中有青花“大明正德年制”双圈六字楷书款。正德黄釉是承弘治之作,但釉色不如弘治黄釉那样浅而嫩,显得深而老,胎也较厚,是正德官窑的特色。 (杨桂梅)
明 高10.5、口径23.6、底径9.6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侈口,圆腹,圈足。除底面外皆施黄釉,底面白釉,中有青花“大明弘治年制”双圈六字楷书款;釉面有细微开片。弘治黄釉是明代黄釉烧制中最成功的品种,由于其黄色特别娇嫩,犹如鸡油之色,因此又称为“娇黄”或“鸡油黄”。(杨桂梅)
明 高7.3、口径40.7、底径26.3厘米 1981年章立凡先生 捐赠 折沿,圆腹,圈足。盘心及内外壁皆绘缠枝花卉,内口沿饰海水浪花纹;底面无釉,手感滑润,呈火石红。青花用苏尼勃青料,色彩不匀,有结晶斑,釉面肥润光洁有桔皮纹,为明代永乐所产精品。(杨桂梅)
元 高26.9、口径6.8、足径8.2厘米 1982年卜瑞平先生 捐赠 侈口,细长颈,垂圆腹,圈足。器身彩绘褐花,以弦纹隔成两个纹饰带,上下各绘三朵位置相对错开的写意花卉;腹部近底处露胎,胎色青灰有杂质,底足无釉,瓶口有修整过的痕迹。该器是元代磁州窑烧制的一种大众化的实用器。 (杨桂梅)
元 高52.4厘米、口径21.4厘米 1960年霍明志先生 捐赠 敞口圆唇、粗颈丰肩、鼓腹,肩颈部有对称的双系,底部浅挖足。器型高大雄浑,胎体厚重,胎质坚硬含沙。通体施釉,釉色光润均匀。上半部用剔刻法装饰出六朵硕大的牡丹花,花肥叶厚,下腹是十三道粗弦纹。整体纹饰简洁明快,讲究对称。剔刻之后的露胎部分,露出颗粒粗糙的胎面,使深沉凝重的黑釉与棕红色的胎质形成了鲜明对比,花纹显得格外醒...
宋 西夏 高58.5、口径7.9、足径9厘米 1959年崔耀亭先生 捐赠 卷口,束颈,斜肩,鼓腹,平底。该器纹饰采用剔刻工艺,口沿上部露胎,肩部有一周胎色宽带纹;腹部两组开光,每组开光是一朵以胎色为底色的酱釉牡丹花,开光外剔刻出酱釉波浪纹,腹部近底处及底面无釉。 (杨桂梅)
清 康熙 高2.7厘米、口径25.2厘米、足径16.2厘米 1960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盘折沿,浅弧壁,平底,圈足。外壁红彩绘五只蝙蝠纹,寓有“洪福齐天”之意,内口沿红彩龟背锦地四开光,分别篆书有“万寿无疆”四字。盘内五彩绘一瑞鸟栖于花果枝干上,身体丰硕,羽毛鲜丽,动态十足,外底青花双圈内书“大清康熙年制”六字二行楷书款,为康熙官窑制品。 “万寿无疆”为古时祝愿皇帝长寿之意...
清 高15、口径17.6厘米 1959年崔耀亭先生 捐赠 敞口,筒状,玉璧式底,内壁施白釉,器身通体以黑釉作地,釉色晶莹,纯黑色,称为乌金釉。釉面用金彩绘山水人物图。由于年长日久,金彩大部分脱落。底无款。为康熙时烧造。此笔筒造型规整,稳重大方,质地坚细,釉面光滑滋润,是乌金釉的代表作品。(杨振玉)
清 高15.2、口径19.9厘米 1959年崔耀亭先生 捐赠 笔筒直壁,矮圈足,内壁无釉,底部无款。胎体厚重,腹部施有三彩釉,由于色彩中不用红色为主色,通称素三彩。外壁刻画双龙戏珠、海水、彩云纹饰,生动绘出两条雄健有力的四爪行龙,昂首,张嘴,头顶白、绿、黄三色彩云,飞跃在波浪涛涛的海水上,作戏珠状,显得气势磅礴,别有情趣。纹饰精美,线条活泼流畅,为康熙素三彩瓷中佳品。这种彩瓷的烧...
清 通高47、口径12.7厘米 1959年杨德樊先生 捐赠 直口,圆肩,深腹,下腹内敛,底沿外撇,圈足。通体施洒蓝釉,此釉明代宣德创烧,制作方法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,以竹管蘸蓝釉汁水,吹于器表,再经二次高温火烧成。胎体厚重。罐盖隆起,顶附一宝珠纽,绘二条小鱼,器身绘四条游动的大鱼,分别绘为红、绿、黄、褐色,鱼体丰肥,鱼身刻出细部及腮、翅,神态活泼,栩栩如生。鱼的颜色与器身釉色相辉映...
明 高19.5、口径5、足径5.7厘米 1965年商承祚先生 捐赠 器呈撇口,长颈,弧腹,圈足。通体施翠毛蓝釉。石湾窑位于广东南海县佛山镇石湾村,始于宋,明清为极盛期,器体厚重,胎骨较粗,施釉较厚且光润,是较成功的一种仿钧釉,有“广钧”之称。但和钧釉又有所区别,釉面呈窑变花釉,含有自然形成的一种条状结晶体,似鸟的翠蓝色羽毛,故称翠毛釉。此器造型古朴,釉质莹润,蓝釉甚为艳丽,为明代...
清 通高14.6、口沿长7.8、口沿宽5.8厘米 1965年周德蕴先生 捐赠 长方形立体扁壶,壶盖、壶嘴和壶柄截面均呈方形。壶的一侧镌阴文行书三行:“仙露明珠之朗润,松风水月之清华。曼生",另一侧有阳文篆书一行:“员寿于秋’’。壶底有一“阿曼陀室”篆书方印。曼生为清嘉庆年间著名篆刻家和书画家陈鸿寿之号,曾设计紫砂壶样十八式,由当时制陶名家杨彭年为之制器,经其刻诗词书画,并加“阿曼...
清 高8.7、口径7.8、足径5厘米 器呈撇口,束颈,鼓腹,圈足。内壁施豆绿色釉,外壁为草绿地粉彩。口部饰如意纹,颈 部饰折枝番莲及寿字纹,腹部饰八宝纹、蝙蝠纹、桃实纹及花卉纹,腹下部为变形莲瓣纹,底部 施豆绿色釉,书礬红“大清嘉庆年制”六字篆书款。此器造型古朴规整,为色地粉彩,色彩浓艳,花纹繁缛,纹饰流畅。造型及纹饰均有乾隆遗风,为嘉庆粉彩的代表作。 (张润平)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